荀子提倡按自然规律办事,但也反对在自然规律面前无所作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控制和利用自然规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21]——把天看得很伟大,何如畜养万物来制裁它?顺天行事而颂扬它,何如掌握天命而运用它?期待着四时来往而坐待其成,何如根据四时的变化来利用它?这种朴素的“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古代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反对放弃主观努力而一心等待自然的恩赐,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自然斗争经验的总结。
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上,荀子强调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他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克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22]“形具而神生”,是说“神”(精神)是从“形”即人的形体中产生的。他认为人认识事物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只有与客观事物的接触才能学会。荀子反对“生而知之”,他认为人的认识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接触获得初步认识,最后经过心的思维作用,加以综合分类区别,才能辨别真伪。荀子认为要取得深入而正确的认识,必须反复研究被认识的对象;要克服一些成见的障蔽,必须勤于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3]他非常重视知识经验“积”的作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24],鼓励人们要“锲而不舍”,通过不间断地努力去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这都是他治学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