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巴比仲派画家罗梭一次在野外写生,一个路人问他,你在干什么呀?我正在画那棵树呢。罗梭说。那棵树不是好好地站在那里么你还画它干吗?罗梭竟一时语塞,当然绘画不是纯粹的摹仿,艺术也不是简单的复现力.但是,人们欣赏文艺首先不是“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么?那东西有趣,它有强烈地吸引力,引起人感官的刺激。白石先生笔下的虾子当然并不仅仅要你认识那是几只虾子(谁不认识虾子?)但你最最起码要知道那是几只虾子而不是小猫小狗什么。同样,婷婷袅袅的舞蹈家杨丽萍用她无声无息的身体语言向你显示一汲水的孔雀;她什么也不说,可总让你认出什么是树的形象和火的感觉.用你懂音乐的耳朵你可以明明白白地区分《悲枪交响曲》和《卡门》,也决不会把《春江花月夜》当成《十面埋伏》。感官的刺激使由技巧、着色、音调节奏感等因素组成的形式美同由真实的形象组合的内容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谐,引起感官的快感和欣赏的美感。当然,这只是一种低极的官能享受。
我们还知道,人的知情意的心理和真善美的感觉是永恒的,用这种永恒的尽度去打量文艺,反馈回来的便是文艺的社会功能了。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文艺的认识教育审安怀用层层递进,相互交错,令人悟到一个深入浅出的世界。那早已逝去的年代又重新回到我们的面前描绘一张冰清玉洁的脸;写眼角一滴寂寞的泪;展示红色的大街和一只只高举着红宝书的手……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展示生活的外观、且能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其中总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他对生活的评价和态度。作者写一部书,总是有他的目的的:告诉你“些什么,或者证明一些什么。在那个阴阴睛睛的云端里作一次阿波罗式的冷峻观照.多少有点救世主的味道吧。不管那是出自一种怎样的意图,我们总算明白了钢铁的炼成是一个极尽艰难的锻炼过程,明白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是不堪的真言,也明白了人尽可以被消灭掉却不能被打垮……阅读了大量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就会象莎士比亚、 卜迎丘那样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提倡人性和自由.《百年孤独》翻完,释卷沉思、布恩地亚家族七代的经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历史的演变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便清清楚楚历历在目,人们努力地寻找摆脱命运播弄的途径。作品中浸淫着孤独感,是作者愤愚的抗议与倔强的自信。我们从中受到强烈地震撼,想到了弱小民族的厄运,想起了自己的家园与乐土……当然,对于文艺来说,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享受生活、享受文艺终究只是一种享受,我们只希望它能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公元前罗马的贺拉斯曾经提出了文艺要“寓教于乐”,说“既劝谕读书,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一因此,阅读健康、崇高、积极向工的好作品,.能懂人的心灵也变得美好高尚起来.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崇高的伟人谈话,反之,大量落后庸俗的作品则使人变得恶俗不堪。文艺的客观效果应该是能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文艺的鉴赏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