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里冷不防出现了一个陷阱,它改变了一切。旁遮普语里以k音打头的单词,可以用两个旁遮普语字母来拼写:?或?。前者让后面元音的声调降低,后者没有这一功能,所以元音仍发平音。我们已经看到过例子:kòra以一个代表/k/的旁遮普语字母打头,kora使用的是另一个。而/k/并不是唯一一个有着这种对比效果的辅音:/p/、/ch/和两种/t/,[2]作用完全相同。它们同样令一种拼写发降调,而在另一种拼写却不会。(如果你觉得/k/、/p/和/t/听上去有些类似的地方,你猜得对,它们都是所谓的清塞音,voiceless stops。“清音”是因为它们不会让声带颤动,“塞”是因为在它们释放之前,气流会短暂中断。辅音/ch/以清塞音打头。)
但这一切不恰好证明而非驳斥了声调可预测的说法吗?完全没有。旁遮普语的声调跟某些书写字母(拼写)有关。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语言学部分属于音系学,只与声音有关,写法不算数。这里的理由很充分:因为我们从小就学习母语的音系学,远远早于我们学习读写(我们要上学后才掌握这两项技能)。显然,放眼历史,大多数人并不上学,哪怕到了今天,在南亚,识文断字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我们所见,在旁遮普口语中,一个词的声调无法预测,只有通过拼写才能看出来。然而,不识字的人也都非常清楚怎样使用正确的声调,他们指“马”的时候会用kòra,指“鞭”的时候会说kora。对他们来说,声调有意义,并不仅仅是书面语的副产物。正是这些目不识丁的旁遮普人,向语言学家证明了声调在他们的语言中算得上“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