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以后,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不仅仅限于人身权、生存权等基本民生权利的要求,而是进一步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纲领或口号,这就蕴含着对解决民生的基础——土地提出了诉求,由早期狂暴的空想向更现实的平均思想转变。唐末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以补不足均有余的思想为号召,带领农民起义争取民生权利。宋初的王小波以“吾疾贫富不平,今为汝均之”[15]相号召。南宋钟相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16]的口号。打破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打碎具有强烈依赖性的人身依附枷锁,是劳苦大众实现自己梦想、获得民生权利的前提,否则要解决民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能是幻想。
明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缓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诸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7]这一时期,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民生资料——土地,高度集中于皇权,地租的形态开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劳苦大众的生活愈发艰难。农民为争取民生权利而开展起义斗争,也由传统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向对土地的现实要求,即“耕者有其田”“不纳税、不缴粮”等口号转变。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就以“均田免粮”为号召,受到广大劳苦大众的欢迎。“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18]“吃他娘,养他娘,吃养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19]这些民谣鲜明地反映出老百姓最基本的民生理想,那就是没有剥削和掠夺,人人丰衣足食,吃养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