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叫流外官,那到底是官,还是吏?
有人因为它的名字叫流外官,就认为它是官。然而就像鲸鱼虽然叫鱼却是哺乳动物一样,按照唐朝的官场习俗,流外官属于吏。
《资治通鉴》载:“上患吏多受贿,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瞧瞧,在官方的称呼中,令史之流确实是吏。
虽然是胥吏,可您要上岗,也得拿到吏部的正式任命书。
古代的朝廷很讲究,既然是聘用你,那就得精心制作任命书,让你有做官的仪式感。临时聘用、外包合同统统不存在。
胥吏也有品级,最高的叫勋品,也就是一品。比如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令史,各部门的楷书手,都是勋品级别。最低的是九品,比如殿中省尚辇局的主辇、奉辇(皇帝出行的跟班)。胥吏是没有正、从之分的。
和职事官一样,胥吏也是国家公职人员,也是拿朝廷俸禄的。然而,和职事官比起来,他们属于低薪阶层,俸禄只能满足自己的温饱。想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些,要么努力上进,跻身职事官的序列,要么贪污受贿,中饱私囊。
从官方记录来看,唐朝贪污的胥吏不多。一来,他们没有实际的权力,没法以权谋私,充其量只能出卖机密信息,换点儿零花钱;二来,胥吏也要接受吏部的考核,他们有四等评价,其中“背公向私、贪浊有状”属于下下等,如果得到这种评价,说明是个官场垃圾,以后就很难在社会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