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对于米尔制在经济生活上的影响,至其崩坏为止,在俄罗斯曾有过两种对立的见解。第一种见解认为这与个人主义的农业制度相反,能使人获得经济上的安宁幸福,而且因为离开村落的劳动者,仍可再回村落行使其要求的权利,故其中存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益的一面。主张此种见解的人,虽然也承认一切农业技术或其他技术的进步与改良会因此而被妨碍,只能极缓慢地施行,但认为由于对土地的拥有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进步之惠。反对论者则无条件地认为米尔制是一切进步的障碍,并将其看作俄国沙皇政府反动政策之最顽强的拥护者。20世纪初期社会改革家的权力有威胁性地扩张时,米尔制即被破坏。斯托雷平(Stolypin)在其1906年至1907年的农业改革法内,将权利赋予农民,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可与米尔脱离,而且可要求后来的重新分配不得将其原有的所有地掺入。所有地应当作为一块统一的地面,因此与日耳曼阿尔干的圈地原则相同,村落分散,农民居住于自己的土地中央,而且形成个别的经济。于是国务大臣维特(Witte)伯爵一直期望的米尔的崩溃出现了,这是自由党未敢妄想的。至于俄国的宪政民主党员,固然不相信其有改革的可能性。斯托雷平实行农业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使较富裕的农民(拥有大量资金、按家庭成员的比例来说拥有较多土地)退出米尔,进而将俄国的农民分为两个阶级。这两个阶级中,一个阶级为富裕的大农业者,分离出去而形成单独的圃舍经济;另一个阶级因人数众多,其所拥有的土地本来就不足,现在更丧失了重新分配的可能性,因此,他们就成为无希望的农村无产者了。第二个阶级痛恨第一个阶级,将他们视为米尔神圣原则的破坏者,因此,第一个阶级被迫无条件地支持现任政府。假使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必将成为俄国沙皇政府的新拥护者与护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