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出现了:南粤人民与英、法殖民主义者抗争,而在沪的朝廷官员却与敌人称兄道弟、共饮美酒。可耻也!荒唐也!悲哀也!
咸丰八年(1858)初,英、法、美三国驻上海领事向清政府递交照会,再次要求修约。更甚者,他们自己呆在纸醉金迷的大上海享乐,却要求清廷派钦差大臣赴沪进行谈判。因为上海是他们的特殊“保护区”,其安全性更大,取胜的可能也更大。
清政府没有答应这个要求,而是谕令江苏巡抚通知各国政府南下广州,由新任两广总督黄宗汉与他们谈判。
这怎么可能?外国公使根本没把黄宗汉放在眼里。他们一商量决定继续北上。初春的一天,他们抵达天津海河口。洋人离紫禁城已经不远了,咸丰皇帝惧怕无比。万一谈判失败,洋人动起武来,大清的皇帝躲闪不及呀!
此时,恭亲王、僧格林沁、桂良等朝廷重臣已认识到洋鬼子“修约”是假,欲发动战争是真。他们几人更清醒地认识到大清国越是软弱,洋鬼子就越嚣张。洋鬼子得寸进尺,干脆“一寸”也不让!
尤其是僧格林沁力主开仗,前几年他带过兵、打过仗,积累了不少战争经验。他在心底说:“前些年的内战,面对的全是中国人,我尚且敢打敢拼。如今枪口对准入侵的洋鬼子,我会更加勇猛顽强的。只要朝廷一声令下,堂堂的蒙古王爷会大吼一声冲向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