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深战役理论突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学术中以阵地战为主的框框,为在现代条件下装备大量技术兵器的大规模军队实施进攻作战提供了新的指导,是军事学术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同时,这一理论的诞生也鲜明地揭示了作战样式和作战方法对兵器的依赖关系。
大纵深战役理论经过全面的实践检验,于30年代中期基本成熟。在1938年的哈桑湖战役、1939年的哈拉哈河战役以及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经历了实战检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各军区相继采用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它在卫国战争中的进攻战役和战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威力。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大纵深战役理论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叶戈罗夫作为一名脱离沙俄军队在战火中成为红军高级将领的军事指挥家和理论家,对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为红军发展时期司令部的建设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除此之外,他还写下了几部军事著作,主要有:《利沃夫——华沙,1920年,方面军之间的协同》、《粉碎邓尼金》、《三十年代初期工农红军的战术和战役学》、《现代军事学术的任务》等。
二十、显赫一时的
纳粹名将
──二战前夕德军第一副总参谋长曼施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