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镵髓病。以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湿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