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说法,王守仁把它发扬了,以为“心明便是天理”。朱熹说心可以“穷理”,但不能“尽理”,“心明乃见天理”(心和理内外两立)。这是朱王两派基本不同处。王学宗旨在“致良知”。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所谓好恶,就是“好好色恶恶臭”的好恶,是直觉的、纯洁的,丝毫没有私欲掺杂在好恶里面。因此致(行)良知的功夫一定是“去人欲而存天理”,一定是“知行合一”。见好色(美色)一定喜欢,闻恶臭(臭秽气)一定厌恶。这是合一的知行,凡不行的知或知而不行,都不是良知,如果是良知,那就自动的非行不可了。
阳明有四有教义:“无善无恶心之体(静),有善有恶意之动(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又有“无善无恶理之静,有善有恶气之动”二句,意谓心体本静,无善恶可言,善恶是在感动以后才发生。阳明在日,门下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已发生争议。王畿说:“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怕不是究竟话头。”德洪问:“为什么?”畿说:“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知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物也应该是无善无恶。如果说有善有恶,毕究心也未是无善无恶。”德洪说:“心体原来是无善无恶,因为习染已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王畿这段主张称为四无教义,阳明死后,弟子各分派别,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西传播致良知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