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古代的经史子籍、辞书、文库等可以作为内容分析语料的素材来源外,杨中芳在《如何研究中国人》中还强调,对研究素材的选择不在于其形式,而在于这个内容是否能让我们更贴切地理解中国人的行为。[41]因此,她强调采用在当地自然产生的素材来理解中国人的行为。这些素材可以是中国人特有的,可以是传统的,可以是神话、民俗、文学、绘画、音乐等。其他如中国的历史及小说材料,像《资治通鉴》《红楼梦》等,皆为社会行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在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相关主题的研究中,各种民俗性的文本或资料也都是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的良好素材。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积淀的谚语、俗语和格言等也是了解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重要途径。黄囇莉在《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的研究中,从中国人的日用语言或谚语格言中探索中国人的和谐/冲突观,以此来探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其对“和谐”与“冲突”的研究步骤如下。第一步,从辞典中搜集与“和”字或“冲”字相联结的词汇,并加以分类,以便从字义上探索“和”字或“冲”字的含义,并进一步与从意识形态中探索得到的中国人的和谐/冲突观进行比较。第二步,解析“和”字的语言家族,如“合”“同”“统”等字词的字义、含义及其与“和”字的相似或相异之处。同时,解析“冲”字的语言家族,如“冲”“矛盾”“争”“讼”等字词的字义、含义及其与“和”字的相似或相异之处,并进一步与从意识形态中探索得到的中国人的和谐/冲突观进行比较。第三步,从有关谚语(包括格言、家训、社会教育读物)的书籍中摘取与“和谐”或“冲突”相关的谚语与格言,且根据从意识形态中探索得到的中国人的和谐观(辩证式、调和式、统制式)与冲突观(失合式、失调式、失序式)、和谐的功能(理想人格的境界、有情有理的人间世、交相利的媒介)与冲突的负功能(道德上占劣势、情理上失据、高昂的代价)等将它们加以分类,借以了解大传统(意识形态)与小传统(谚语格言)之间在和谐/冲突观及其功能上的呼应情形。[42]
相关影视:韩国丝袜女主播 下载